2021欧洲杯投注官网_欧洲杯预选赛-滚球平台

图片

聚焦广州“十四五”规划

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十四五”规划

  • 听全文
  • 2021-12-01 10:31:37
  • 来源: 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
  • 分享到
  • -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效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积极构建来穗人员社会融合新格局

  (一)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

  (二)持续擦亮融合关爱服务品牌

  (三)大力建设融合关爱服务平台

  四、着力推进来穗人员和出租屋精细化管理出新出彩

  (一)继续加大登记纳管力度

  (二)提高出租屋管理精细化水平

  (三)深入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

  五、探索形成外来人口经济融合广州范例

  (一)拓宽来穗人员创新创业空间

  (二)做好来穗人员人力资源开发

  (三)促进来穗务工人员稳定就业

  六、努力拓展来穗人员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和方式

  (一)拓展来穗人员参与社会治理共建广度

  (二)促进来穗人员全方位融入社会组织

  (三)加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智力支持

  七、全面提升服务管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一)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共用

  (二)提升信息化便民利民服务水平

  (三)推进数据治理支撑体系建设

  八、切实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二)强化实施监测

  (三)强化宣传引导

  (四)强化风险防范

  (五)强化队伍建设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科学编制广州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十四五”规划,对于推动满足来穗人员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实现现代化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广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坚持将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稳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率先在全国超大城市中全面系统推动外来人口社会融合,实现了以融合促建设、以融合促稳定、以融合促发展、以融合促创新的预期目标,全面提升了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服务管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赢得了社会群众的广泛赞誉。调查显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工作获得近九成来穗人员的肯定。

  1.强化顶层设计,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2016年以来,全市相继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广州市来穗人员积分制服务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港澳居民随迁子女及港澳籍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广州市房屋租赁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及积分制入户、积分制入学、积分制申请承租公租房、社会保障、就业技能培训、个人出租屋综合税收征管等系列政策,基本形成了涵盖融合、服务、管理方方面面,具有广州特色的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政策法规体系,依法保障来穗人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起“以居住证为载体、以积分制为办法”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创设了来穗人员积分制服务管理“1+N”制度框架和服务体系,进一步为全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提供政策法规支撑和制度保障。

  2.笃行惠民之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迈上新台阶积分制入户指标从2016年6000个增至2020年1万个,共完成近9万名来穗人员入户广州工作。2017年起全市统一采用积分制入学方式,2017年至2020年,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和政府补贴的民办学校起始年级人数占符合申请条件的随迁子女总数比例分别达63%、75%、78%、81%,均达到预期目标;2020年起将港澳籍居民随迁子女纳入积分制入学范畴,共有1172名港澳籍子女获得义务教育阶段初始年级学位。2016年在全国超大城市、省会城市中首创外来人员承租市本级公租房之先河,2016年以来市本级累计供应公租房约6万套,其中面向来穗人员供应公租房约2.3万套,占市本级供应量的38%。就业、医疗、社保、卫生计生、法律援助等方面基本与户籍居民同等待遇。向来穗人员提供出生缺陷综合防控、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为来穗儿童提供与户籍儿童同等条件的卫生健康服务,共为来穗人员提供法律援助 51706 人次,统筹将符合条件的来穗人员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3.精心打造品牌,融合关爱服务不断呈现新面貌制定实施《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在越秀、番禺区开展“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示范区”创建工作,积累形成融合行动区级经验做法;相继在全市选取16个融合镇(街)、社区开展试点创建,探索“立足小社区、实现大融合”等融合行动落地基层、开花结果的经验路子。持续推进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圆梦计划”“春运直通车”“来穗团圆”“关爱来穗候鸟儿童”等主题关爱活动;将每年4月份最后一周确定为“融合服务周”,办好“来穗人员融合大学堂”,培训惠及50多万人次。积极引导来穗人员参与社会治理,加强来穗人员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带社建促治理,目前已建立来穗人员党委7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274个,服务管理来穗党员4471名;在 2017 年社区居委会成员换届选举中,推行非户籍居民参选试点工作, 在全市392个社区试点选出 446 名非户籍委员,充分发挥社区非户籍委员作用,参与来穗人员服务和社区治理事务;倡导搭建来穗人员参与社会治理议事平台,建立来穗人员志愿服务队伍,全市来穗人员志愿服务队员达50多万人;组建村(居)民议事厅,全市2759个村(居)实现议事厅全覆盖。《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入选了2017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的典范案例;来穗人员融合工作被评为2017年度广州政法工作的十大亮点之一,在南方都市报第四届广州城市治理榜中被评为锐意改革之城市六大制度创新之一,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相继给予关注报道。民意调查显示,来穗人员对广州市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满意度达89.2%。白云区三元里街共治议事会“众人之事众人议”入选中央在十九大召开前举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并入选《广州市全面深化改革20个优秀案例集》。2020年6月,孙春兰副总理视察越秀区登峰街时指出,该区引入专业社会机构开展文化交流等特色服务,实现外国人有序融入社区做法,体现了国际化水平。番禺区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服务管理经验做法入选民政部第二批全国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典型经验。

  4.保障安居乐业,出租屋精细化管理开创新局面加强来穗人员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确保“人屋”信息数据鲜活、准确。开展出租屋专项整治暨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出租屋创建活动,持续组织开展出租屋“八查”行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力参与深化平安有序规范城市管理专项行动(“四标四实”)和深化“城中村”社会治理行动,“城中村”等复杂区域内的出租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有力,有效防范出租屋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顺利完成了出租屋门禁系统3年建设任务,全市建设出租屋门禁系统69.99万套,覆盖出租屋484.09万套,重点出租屋实现了全覆盖。2018年初选取了2个来穗人员特大镇(街)(新塘镇、凤阳街)和2个倒挂村(太和镇大源村、狮岭镇合成村)作为构建来穗人员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并总结推广,该创新成果被列为我市第一批12个创新推广项目之一。开展人民南周边地区和大源村社会治理工作并取得较好成效。大力推广深化“楼长制”“星级管理”、出租屋第三方代管等工作模式。通过抓重点、抓示范,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推动精细化管理取得新突破。

  5.借力现代技术,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新提升按照“一级建库、一网运行、统一管理、信息共享”思路,升级完善“广州市来穗人员信息系统”,建成“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大数据应用系统”“广州市来穗人员积分制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广州市出租屋网上备案信息系统”“广州市个人出租屋综合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等信息系统。全面实行居住证、积分入户等服务网上申报,来穗人员居住登记、居住证办理、积分制业务实现100%“最多跑一次”、60%“零跑动”便民目标;推进广东省居住证网上办事和电子证照同步签发工作,实现与“粤省事”平台无缝对接。升级改造“阳光租房”平台,精准优化来穗人员居住服务。各区创新举措不断涌现,如南沙区依托来穗人员出租屋信息移动采集“好管家”系统,结合实际开发“防疫巡查”模块摸排重点人员动态信息和无人机空中宣传等信息化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精准化、精细化水平,黄埔区推动“海纳+智能安防区、来穗系统、智慧门牌”建设,推动效能效率大提升。

  6.创新方法手段,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效充分整合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主动参加市政府部门定期新闻发布会,组织媒体记者开展新闻采访,积极向新华社、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中央和省市媒体提供新闻信息,联合广州电视台建立其视觉化传播基地,及时通过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门户网站和“广州来穗局”“来穗通”微信公众号推送来穗人员工作动态和相关政策。结合积分制入户工作,创新“网上承诺制”等便民措施,获中央电视台点赞报道,“广州来穗局”微信公众号多次获评“爆款号”。精心组织开展“来穗人员融合大学堂”项目,联动各区及100多个镇(街)开展包括积分制服务政策宣讲、出租屋消防安全讲座、居住证办理和社保政策讲座等课堂培训,组织多批次来穗系统骨干参加综合能力提升培训。

  经过不懈努力,广州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不断向好,但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和来穗人员期盼相比仍有差距,面临着四个方面主要矛盾亟待破解:一是来穗人员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服务管理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随着来穗人员家族家庭化迁移趋势增加,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但全市提供的教育、住房、卫生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每年入户指标、积分制入学学位、公租房房源尚不能完全满足来穗人员的入户、入学、入住需求,户籍制度附带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权利功能并未真正脱钩。二是构建共建共治社会治理新格局与来穗人员参与度不够高之间的矛盾。来穗人员数量庞大、流动性强,在促进社会融合方面,基层阵地不多、人力有限、载体较少,社会组织整合不够,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相当部分来穗人员对公共事务积极性不高,不少来穗人员认为在表达诉求、反映建议的渠道方面非常有限。三是推进出租屋精细化管理与安全隐患巡查整治机制不够健全之间的矛盾。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服务管理机构履行告知职责,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查处力度和跟踪落实工作还需加强,出租屋硬件达标率不够高,违规停放电动自行车及充电、违规安装使用燃气热水器(电热棒)、拉乱接电线和电器设备等行为时有发生,消防、治安、燃气安全隐患形势依然严峻。四是高标准的工作要求、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与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有待提升之间的矛盾。全市来穗系统的业务能力、作风素养和服务意识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少数基层管理员基本适应了管控模式的工作方法,提供服务的理念不够强,能力和素质有待提升;由于基层管理员职业发展通道不明朗、工作量大、专业性强、激励机制不健全、薪酬待遇低,导致人员流动性较大,对青年人才缺乏吸引力。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向纵深发展,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广州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全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发展环境也呈现新的趋势和特点。

  从新机遇看,国家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启新征程,推动教育合作不断升级、就业创业空间持续拓展、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加快衔接,为来穗人员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广阔空间。广州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和建设国际大都市,强调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社会融合功能,为开创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新局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了重要机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科技创新对生产生活方式的渗透影响持续深化,为广州强化数据治理理念、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和提升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精细化、信息化水平提供了契机。

  从新挑战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要求广州加快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给提升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的韧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新时代命题。随着前期改革红利的减弱,国家改革创新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面临更多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社会治理创新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广州率先探索超大城市大规模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的有效路径面临更高要求。来穗人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多样化,疫情冲击导致财政面临增收减支压力,进而影响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叠加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率等严峻问题,要求广州必须大胆开拓思路,推动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朝着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来穗人员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举措,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扎实推进来穗人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人口融合和持续发展,助力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更好支撑在广东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当好排头兵。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体系,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城市治理各方主体作用,致力于调动广大来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动员各社会群体参与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来穗人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实效性,提供多元化、全方位、品质化关爱服务,维护来穗人员的合法权益,激发来穗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来穗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坚持改革创新。创新来穗人员发展机制,加强新技术、新思维、新模式的应用,不断提升信息化便民利民惠民水平,创新人口服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政策,推进来穗人员协同服务和管理。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加强基层治理,改革创新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经验成果。

  ——坚持精准施策。积极落实国家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来穗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聚焦来穗人员关切的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医疗卫生、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健全权责对等、梯度赋权的基本公共服务机制,稳步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来穗人员。

  (三)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广州市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服务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水平和能力得到新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服务方式更加丰富多元;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服务管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全面提高;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广大来穗人员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来穗人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以积分制为办法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更加完善。居住证承载功能不断丰富,服务标准不断提高。积分制入户政策进一步完善,申报更加便捷、流程更加简化,在广州长期合法居住和稳定就业创业的来穗人员入户问题有序解决。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得到更有力的保障;根据市本级公租房房源情况面向来穗务工人员供应。来穗人员健康教育覆盖率预期性指标达到95%、目标人群计划生育服务覆盖率预期性指标达到90%。

  ——来穗人员社会融合更加深入全面。来穗人员融合行动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来穗人员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活各个领域的融合度持续提高,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和途径更加广泛,来穗人员党组织、服务融合社会组织、来穗人员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来穗人员在“两代表一委员”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形成更多深受来穗人员欢迎、社会效益明显的服务融合品牌,来穗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来穗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更加精细规范。“人屋”信息采集数据更加全面,信息采集流转更加高效,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出租屋日常巡查联动、安全隐患告知、查处反馈工作机制更加完善,重大安全隐患及时消除。住房租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出租屋管理更加规范。

  ——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信息化更加智能高效。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积分制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网格化系统实现融合,“互联网+政务服务”广泛应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互通、数据共享。部门间基础信息实现实时共享、动态更新、综合集成。来穗人员信息资源统计分析能力明显提高,培育产生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智库,支撑政府决策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市、区两级来穗人员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增强,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服务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各级机构服务手段更加丰富,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部门职责分工更加清晰明确,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机制更加完善。

  三、积极构建来穗人员社会融合新格局

  精准服务重点民生关切,推进来穗常住人口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发挥政府、社会、企业的作用,拓宽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涵,推动政府和企业关爱平台高质量发展,让来穗人员更加便捷地享受社区文体设施和家庭关爱等社会服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来穗人员。

  (一)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

  深化来穗人员落户服务。完善积分制入户政策,建立健全积分制入户年度指标调整机制,有序推进在广州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居住的来穗人员落户。探索放宽外围城区落户条件,探索实施差别化的入户政策,探索在具备条件的城市群的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等同城化累计互认,以积分制入户为基础框架,进一步探索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大力提升“网上户籍室”服务效能,优化和新增证明材料的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等应用功能,争取更多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为来穗人员落户提供便利化服务。

  调整完善“大积分”体系。完善积分规则,优化一线艰苦行业人员积分制入户机制,精简积分项目、合理设置积分制各项分值,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值占主要比例;加强积分制系统建设,实现公租房系统与积分制系统对接,拓展积分制应用范围。健全完善外来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逐步拓宽居住证的服务“含金量”。

  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继续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指导各区做好符合条件的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引导和强化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办理居住证,落实登记管理,为科学预测非户籍常住适龄儿童少年数量提供支持。结合城乡规划及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设施布点规划落地实施,加大学位供给。办好港澳子弟班。落实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制度。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紧贴来穗人员基本住房需求,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根据市本级公租房房源情况面向来穗务工人员供应。探索通过向社会筹集现房等方式,扩大来穗人员公共租赁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探索利用闲置厂房、集体宿舍、办公用房等,专门改造一批带有保障性质的集体公寓,为符合条件的来穗人员提供租金低廉的住房。鼓励和引导有资质的公寓运营机构及资金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利用市场上的闲置物业改建一批青年公寓、白领公寓、蓝领公寓等,为来穗新生代农民工、新就业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租赁用房。

  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加快构建普惠共享型社保体系,稳步提升来穗人员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贯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职业年金转移接续政策。加大参保扩面工作力度,重点监管好流动性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监督企业和个体雇主为建立劳动关系的来穗人员购买“五险一金”,提升社保参保率。重视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和社会保障问题,加强政策和法律宣传,增强非正规就业人员权益保护的意识,完善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社会保障体系。

  优化卫生健康服务。按照国家标准,全面推进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贯彻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加强育龄来穗人员生育服务管理。优化实施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广泛开展婚前健康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等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项目,加大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力度。加强健康宣教,大力普及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来穗人员健康素养。在来穗人员聚居的“同乡村”“倒挂村”、产业园区探索依托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以政府购买医疗机构服务的形式,建立来穗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站点,配备精神专业医师,为来穗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提供精准公共法律服务。面向来穗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法援质量,加快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的创新改革,加强法律援助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全面优化公共法律服务,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提供“精准式”“订单式”法律服务;鼓励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吸纳热衷人民调解工作的来穗人员作为人民调解员,积极参与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化解工作,加强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拓展律师服务社会治理广度深度。

  切实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把握好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开展农民工服务管理工作。将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作为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工作重点,拓宽农民工就业创业渠道,强化面向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做好困难农民工生活保障。不断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措施,保障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持续擦亮融合关爱服务品牌

  高水平推进幸福共享系列关爱主题服务。进一步整合挖掘“春风行动”“圆梦计划”“关爱候鸟儿童”“来穗团圆”“春运直通车”番禺区“金雁之星”等品牌特色,积极开展“吾心安穗是吾家”系列主题互动,结合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假日和重要时间节点,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扩大受惠范围,让来穗人员更加便捷地享受社会服务,努力打造一批深受来穗人员欢迎的具有广州特色的融合服务大品牌。支持镇街举办社区文化节、来穗人员篮球赛、舞蹈大赛、相亲会、才艺大赛等多种特色活动,帮助来穗人员及家庭全方位融入广州。加大专项经费统筹力度,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确保每年在各区开展5-6场不同主题内容的关爱服务活动。广泛发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等群团组织开展各类型“面对面”关爱活动,实现关爱服务“零距离”。鼓励企业开展各类评选活动,深挖各行各业来穗人员先进榜样,带动更多来穗人员在各自岗位开拓创新。

  搭建企业关爱平台。鼓励各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部门联合大型企业、社会组织及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企业活动场地,开设员工子女关爱活动,探索构建来穗探亲子女夏令营、暑期托管班、关爱“小候鸟”等系列活动。积极倡导大型企业与政府共建来穗人员融合社区、来穗人员青年之家及活动室,配备专职人员队伍,为来穗人员提供不同程度的思想教育、职业培训、子女入学、安家置业、医疗关爱、户籍迁入、心理辅导、文体活动等多方面服务。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牵头建立融合关爱基金,持续开展来穗人员及其子女融合服务,利用基金为来穗家庭实现微心愿。

  强化来穗外国人融合服务。积极为来穗外国人提供出入境和居留便利服务。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创建“和谐家园”、举办中文培训、汉语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和组建外籍志愿者队伍等多种方式,促进在穗外国人与本地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社会融入,融洽中外居民关系,在广州营造一个服务外国人、吸引外籍高端人才的良好氛围以及平等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

  (三)大力建设融合关爱服务平台

  多形式开展融合服务周系列活动。采用网络直播、线上连线、线下集中摆摊等方式,持续针对来穗人员关注的积分制入户、入学、公租房、人才服务、就业指导、劳动权益保障等热点问题进行政策宣讲,引导各镇街开展走访慰问送温暖、公益教育、政策宣传、文体汇演等系列主题特色活动。举办各类访谈活动,邀请来穗志愿者、一线来穗务工人员、积分制入学家长分享亲身经历故事,广泛传播来穗人员声音,讲好来穗人员故事和广州故事。发动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力量,积极参与融合服务周系列活动,引导更多来穗人员树立志愿服务意识,主动参与社会治理。

  深入开展来穗人员融合大学堂服务。建立健全共享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及社会组织运作方式,承办来穗人员融合大学堂,提供专业化、高水平融合服务。深入开展政策解读、文化认同、消防安全、心里疏导等系列专题培训。开展个性化定制,以融合学堂为载体,聘请社会治理、基层党建、医疗健康、法律援助等领域专家学者、开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开办线上课程,丰富学习手段和途径,强化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提升来穗人员的党性修养、法治观念和健康素养。通过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开展“线上+线下”课堂教学,解决广大来穗人员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从政治参与、乐业奉献、人文关怀、思想认同等领域全方位提升来穗人员的融合程度。

  四、着力推进来穗人员和出租屋精细化管理出新出彩

  加强来穗人员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拓展来穗人员信息采集渠道,确保来穗人员“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坚持“以屋管人”,加强出租屋标准地址库建设和信息采集,全面有效推行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出租屋管理新模式。

  (一)继续加大登记纳管力度

  加强基础信息常态化采集更新。灵活调整出租屋管理员上班时间,开展出租屋“洗楼式”大排查行动,依托移动终端设备入户采集、核对“人屋”信息,确保摸查工作全面、彻底、不漏屋、不漏人。规范出租屋登记,及时完善房屋栋套、来穗人员和房屋出租人信息。便捷社会主体自主申报,统一信息采集标准,推广应用出租屋二维码,为房东或来穗人员租客自主完成申报居住登记或办理变更手续提供便利。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发动社会组织、管理单位、大数据研究机构和物流快递企业参与来穗人员信息采集,督促指导房地产中介机构、出租屋第三方代管企业等市场主体,将租赁房屋、租赁人员等信息整合上传至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服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人屋”登记纳管率。

  提升来穗人员办理居住证的积极性。通过深入社区、多媒体宣传等方式,大力开展居住证办理宣传推广工作,使来穗人员真正了解申领居住证的条件流程及配套政策,引导来穗人员及其随迁子女主动办证、领证、用证。简化居住证办理流程,严格限时办结制度。加大信息采集力度,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出租屋“八查”和“城中村”综合整治等专项工作,及时采集更新人屋相关登记信息。

  (二)提高出租屋管理精细化水平

  加强和规范屋租赁。强化“城中村”房屋租赁信息登记管理,加强对房屋租赁企业(个人)、房屋中介服务机构、物业服务公司的日常监管。鼓励村集体引入专业化房屋租赁企业或联合房屋租赁管理机构成立运营主体,将符合安全、消防、卫生等条件的住房统一出租、规范管理。推进个人出租屋税费缴纳线上办理,提升办税便利水平。探索将“城中村”出租屋管理纳入村规民约规范,提高个人屋主自治意识。加大对违规房屋中介服务机构、物业服务公司的处罚力度,建立“二房东”名册和黑名单制度,规范查处流程,震慑违法违规出租屋业主(代理人)。

  积极探索出租屋标准化管理。建立完善出租屋标准化管理体系,以出租屋硬件条件、治安消防、环境卫生等为评价标准,深化出租屋分级分类管理,合理设置不同等级的出租屋巡查管控周期,评定等级较低的出租屋,通过文字、二维码等形式在出租屋或所属小区实行挂牌公示,倒逼出租屋业主(代理人)履行主体责任,升级改造出租屋。以点带面推进出租屋挂牌授星,鼓励各区结合实际评选星级出租屋,实施出租屋动态评级管理。探索与电信运营商合作,采取“以租代建”模式,支持“城中村”及老旧小区出租屋全面安装人脸识别、智能门禁等感知系统,加强对出入异常人员的自动预警分析,提高智能化技防水平。普及智慧消防,推动“城中村”建立微型消防工作站,配备紧急救援设备,常态化开展训练演练、防火巡查、消防宣传工作。

  探索推进出租屋管理新模式。依托中心城区村社物业、国资物业和“城中村”的连片出租屋,积极引入有实力、有资质的第三方代管企业,对原破旧物业和出租屋进行外部整饰和内部装修,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实行管家式服务,不断扩大改造、代管出租屋的覆盖面,改善出租屋环境及提升管理水平;推广“创业社区”模式,创建集合居住、办公、商业、科技为一体的多元化出租屋第三方代管创业社区。鼓励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支持个人委托住房租赁企业和房地产中介机构出租住房。支持统租成片出租屋改造为租赁住房,满足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非本地户籍大学生、新落户人才等多层次群体租住需求。

  (三)深入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

  加强出租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定期开展集中行动,结合“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微改造和“打通生命消防通道”等专项工作,集中清理整治一批出租屋消防安全隐患,为来穗人员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继续强化出租屋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加强出租屋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出租屋内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按照“巡查、发现、告知、查处、反馈”的流程逐一完成整改。压实出租屋主管理主体责任,督促出租屋业主(代理人)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对不落实责任的出租屋业主(代理人),通报曝光并依法依规追究责任。鼓励各区推行出租屋保险制度,支持保险机构牵头成立事故预防专家工作组,为投保的出租屋免费提供事故预防服务、第三方安全监测服务。

  扎实推进专项整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来穗人员和出租屋管理问题突出的重点治理地区和挂牌整治地区的出租屋综合治理。深化扫黑除恶、涉恐、禁毒、防邪等专项工作,形成高压态势。集中力量整顿整改违规使用燃气热水器、电动车违规停放充电、“三合一”“二合一”出租屋、“群租房”、住改仓、擅自改变房屋设计用途等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安全隐患,动员出租屋业主(代理人)开展自查自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为来穗人员打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持续加大社会面宣传教育引导力度,认真总结推广出租屋管理创新经验做法并转化为制度规范。

  五、探索形成外来人口经济融合广州范例

  主动适应产业高端化、现代化、数字化发展需求,拓宽来穗人员创新创业渠道,加大对来穗人员创业投入支持力度,前瞻布局推进来穗人员人力资源规划建设,以教育和劳动技能提升为引领,强化对来穗人员职业技能的持续培训,全面提升来穗人员在社会行业竞争下的适应能力。

  (一)拓宽来穗人员创新创业空间

  积极营造有利于来穗人员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依托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新区国际化人才特区、广州科学城、中新知识城及广州国际生物岛、天河智慧城和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平台,为来穗人员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打造良好平台。鼓励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基地建立灵活就业、“共享用工”服务平台,为来穗人员提供线上职业培训、灵活就业供需对接等就业服务。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提升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夜间经济、在线教育等新业态新模式就业吸纳力。充分利用“赢在广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青创杯”“创青春”等赛事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和支持来穗人员积极参与,以创业带动就业。

  加大对来穗人员创业投入保障力度。积极落实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相关政策,符合条件的来穗创业者可享受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等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类补贴。健全完善租金减免、投资融资、创业孵化、创业项目、人员培训等扶持政策,有效降低来穗人员创业成本。针对具备创业特长、创业激情或具有成长潜质的来穗人员个人或团队,实施相应政策资金扶持、创业可行性评估、创业流程设计与运作技能培训、引导与推介,合理引导创业人员预期,激发来穗人员创业热情。统筹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创业项目交流巡演、人力资源沙龙等创业政策引导和公益培训活动,面向来穗大学生和青年人才,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方面服务,着力提高来穗人员创业成功率。

  (二)做好来穗人员人力资源开发

  引进高端人才来穗创业就业发展。建立全市来穗人才工作沟通协调大联席机制,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办好海交会等引智平台,开展技术移民试点,以科技创新平台或产业项目吸引和集聚更多一流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企业家创业家、高层次专业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打造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优秀港澳青年人才及项目落地广州。建立人才举荐制度,对有发展潜力、有真才实学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开辟认定通道,选拔包括来穗人员在内的一批优秀青年人才,作为后备人才进行重点扶持培养,致力打造耸立于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来穗人才高地”。

  做好来穗人员职业发展规划顶层设计。研究设计面向各类别、各层次来穗人员的政策扶持、岗位需求、精准配置、教育管理于一体的制度体系,建立“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来穗人员”四位一体的长效工作机制,有效实现人才、需求与岗位之间的有效对接与精准匹配。

  (三)促进来穗务工人员稳定就业

  提升来穗人员就业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金秋招聘月”等专项活动,稳定和扩大重点群体就业。加强与省内、省外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的沟通联系,构建政、校、企三方长期稳定合作平台和机制,促进异地毕业生、务工人员稳定就业。积极搭建“线上+现场”的多元化公共招聘服务,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线上公共招聘服务功能,实现线上招聘与现场面试的有效融合。提升就业管理服务效能,以实现异地务工人员就业失业服务管理实名数据“全覆盖”和数据更新“常态化”为导向,推进就业登记与社保登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升实名制数据质量。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全面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各类技能传帮带、技能训练、技术交流、技能大赛等活动,加快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互联网+”等培训模式,推行数字化终身教育。以大型工业园区、各大高校、中职院校为阵地,统筹开展创业就业专项培训,提升创业就业质量。深入开展产教融合试点,探索与一批知名职业院校合作,积极联合用工单位和企业,探索建设产业学院或工匠学院等方式打造产教融合资源平台,重点加强对新生代来穗青年群体的培训教育,每年选取一批优秀学生进行专项培养,开发和提升来穗学生就业能力。探索与“南粤家政”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岗前综合教育服务,引导来穗人员转变就业择业观念,向就业容量大、市场前景广的领域延伸就业。

  六、努力拓展来穗人员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和方式

  高举改革大旗,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畅通渠道、打造舞台,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一)拓展来穗人员参与社会治理共建广度

  深入推进来穗人员党员“双管共建”平台建设。注重加强与党员流出地党组织沟通联系,进一步推进来穗党组织建设,完善流动党员信息数据库,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来穗人员党员的管理服务。强化党建典型示范效应,引导有条件的“非公”企业成立党群服务中心,鼓励和帮助符合条件的小区成立业委会党组织,积极吸纳优秀来穗人员加入党组织,注重发展新党员,推动开展党群活动、意见征集、公益服务等。探索由组织部门牵头、联合来穗人员服务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建立健全“党建+大数据”管理模式,有效解决流动党员去向掌握难、组织关系归口难等问题。加大以党建带社建力度,通过来穗党员发动和带领来穗人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工作。

  拓宽来穗人员参政议政渠道。探索在条件成熟的镇街设立“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室”的制度,两代表一委员定期不定期走访本辖区来穗人员,深入反映来穗人员利益诉求。适当提高来穗人员在市、区两级“两代表一委员”中的比例,依法保障外来人口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总结推广来穗人员当选“两代表一委员”后履职的经验做法。依法依规做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有序吸纳非户籍常住居民参加社区换届选举,扩大来穗人员参与社区自治渠道。

  组织引导来穗人员一体开展社区民主议事。建立民意畅达机制,不定期进行时事政策宣讲,征集来穗人员建议和合理诉求。进一步发挥社区非户籍委员作用,建立包括来穗人员在内的多方参与社区动员体系,继续以城乡社区协商平台为依托,调动城乡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探索在来穗人员密集的社区建立“新居民组织”“新村民组织”,形成外来人口自我服务管理机制。鼓励成立社区智囊团,吸引优秀来穗人员积极参与,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以出租屋第三方代管公寓为阵地,以社区青年来穗人员为抓手,探索“公寓+社区+公益”来穗人员参与社会治理新模式,拓展基层参与治理来源渠道。继续鼓励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吸纳热衷人民调解工作的来穗人员作为人民调解员,积极参与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化解工作。

  探索建立来穗人员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来穗人员参与各类主题关爱活动和社区会议,探索将来穗人员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纳入积分制服务管理体系。探索奖励参与社区治理的人员和志愿服务,采用多种形式给予嘉奖,开展“最美志愿者”、“最美邻居”等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和激发来穗人员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二)促进来穗人员全方位融入社会组织

  激发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活力。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借助社会组织力量, 将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交给社会组织,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多样性。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开展针对来穗人员的各类社区融入和帮扶的公益活动,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品牌建设。全力打造公益创投品牌,深入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全面提升社会组织参与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培育发展房屋租赁行业协会、来穗人员融合促进协会及其他社会组织,发挥异地商会、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在政策宣传和促进来穗人员社会融合的重要作用,广泛凝聚社会融合合力。

  深入推进“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推广黄埔区“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发动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来穗人员融合服务行动,发挥其在社会公益、社区帮扶、心理和文化辅导、政策宣讲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在主要商圈或商业综合体,联动整合商家资源,让广大商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来穗人员积分制入户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来穗人员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稳步推广来穗人员社会公众专项服务建设,拓宽来穗人员社会工作服务覆盖面。

  (三)加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智力支持

  探索建立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智库平台。着力加强“外脑”建设,支持在穗各级党校、高等院校、知名咨询机构成立广州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社区自治研究中心等新型专业智库,围绕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储备性的决策咨询研究,持续深化对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服务管理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探索举办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服务管理创新论坛,献计献策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服务管理工作,每年定期出版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服务管理研究蓝皮书,努力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服务管理调研报告,深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升对政府决策的支撑力。

  强化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人才支撑。遴选党政机关所属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社科院和党校行政学院、社会智库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基层工作者,探索成立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服务管理专家委员会,承担政策咨询、调查研究、第三方评估功能。采用“党委政府+社会组织+高校”的合作运营模式,探索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培训基地、基层社会治理培训基地,量身定制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服务管理培训课程,针对政府部门负责人、业务骨干、社会组织负责人、出租屋管理员等对象,组织开展专业化、个性化的培训服务,为全市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一批专业人才。

  建立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创新项目培育平台。探索建立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实践创新项目库,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区、镇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作用,面向社会开展征集活动,形成一批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创新项目。构建试点经验总结推广机制,分批在全市推广社会治理实践中涌现出的新经验、新典型、新做法,建立创先争优机制,探索在更多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及时梳理总结改革推进情况,争取让更多改革创新成果和鲜活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七、全面提升服务管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牢固树立社会治理智能化理念,促进不同领域数据互联互通,加快实现来穗人员和网格化服务管理数据资源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构建立体化精准化智能化社会治理信息化体系,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共用

  优化升级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业务信息系统。升级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丰富数据种类和扩展大数据分析决策功能,强化系统安全和数据保密能力,提升便民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压实部门责任,完善升级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隐患告知处置及数据统计功能,实现全流程监管和闭环管理,实现与网格化、有呼必应系统、门禁系统及镇街指挥平台无缝对接。不断优化房屋租赁信息系统和个人出租屋综合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稳妥推进个人出租屋税费缴纳线上办项目,提升办税便利水平。制定来穗人员和出租屋管理信息化管理标准,明确市、区、镇(街)使用权限。

  推动部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加快市级大数据建设步伐,依托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目录,积极推动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与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医保、税务、政务服务数据管理等部门信息数据及时共享。推进数据标准化,支持数据回流到各区、各镇(街)。依托“粤政易”APP,推进市、区采集功能整合建设,统一规则和表单,避免“流程打架”、填报信息不规范、重复录入、数据不一致等问题,实现“多个入口”“一次采集”“一网办理”“全网共享”,减轻手工录入数据的工作负担。

  (二)提升信息化便民利民服务水平

  简化政务服务网上申办流程。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广泛应用,进一步优化在线服务流程,实行一次提交、并联审批、告知承诺、限时办结,努力实现有关业务审批“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让来穗人员“足不出户”就能把事情办好。加强与省公安厅、邮政快递等沟通,依托“穗好办”APP,通过邮政双向快递、网上认证等技术手段,不断简化来穗人员居住登记、居住证办理、居住证签注的办事流程和材料,扩大居住证电子证照在办理政府业务的使用场景,实现来穗人员办事“零跑腿”。加快与省、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以及市各审核部门系统对接,实现来穗人员积分制服务管理的积分申请、审核全网上办理。

  不断健全完善系统服务功能。升级优化“广州市来穗人员积分制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粤省事”积分制申请端口,增设人脸识别功能、增加涉及来穗人员登记未满半年办理居住证的操作设施弹框提醒和居住证续签通知短信提醒功能,接入基层各种“治理小应用”程序,方便群众办事。推动在“广州来穗局”微信公众号开发积分制申请端口,从技术层面防止因系统故障而导致相关数据丢失问题。推行居住证签注一体机,通过“粤省事”等平台提交申报业务,就近选择终端机领取,节约来穗人员到窗口办理时间。擦亮“来穗通”品牌,促进居住登记与劳动就业信息、购物信息等融合,提供智能在线咨询、关联信息主动推送等个性化服务,建立用户体验情况通报机制,实现业务办理全流程实时告知,提高来穗人员生活便利性。

  (三)推进数据治理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来穗人员大数据应用研究。推动个体身份和行为轨迹数据化,动态掌握来穗人员分布情况、集聚区域、流动状态、流动成因和规律。加强人口数据分析应用,预判发展趋势,及时发布流动人口预测预警信息,为促进政府决策、及时修订完善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政策提供支撑。将来穗人员大数据应用纳入“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一网统管”体系,来穗人口信息更新至全市自然人基础数据库,推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大数据创新应用。推进来穗人口与公安、政务数据的深度融合应用,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精准预警和主动服务转变。加强与腾讯、阿里巴巴等大数据龙头骨干企业合作,进一步强化政企民生服务联动,推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大数据创新应用。

  提升网络安全防范能力。认真做好网络和信息化安全保障工作,建立来穗人员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和窃密泄密监管机制,加强智能终端接入安全管理,强化信息系统上线前风险评估,优化分类分级机制,加强访问权限控制、网络安全应急值班和日常巡检巡查,确保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有效保证来穗人员基础数据安全保密。不断完善和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持续优化网络安全应急响应能力。

  八、切实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进一步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沟通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考评作用,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强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服务管理体制建设,优化市级机构职能配置,加强区级机构队伍建设,理顺工作关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执行效率。探索建立镇(街)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工作机制,规范日常管理。健全部门联动机制,明确任务分工,细化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扎实推进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各项工作,完善重大问题会商解决制度,及时协调研究重大问题。

  (二)强化实施监测。

  开展对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分析,强化动态管理,积极开展公众评价,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规划的实施,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积极开展有关重点问题的课题研究,鼓励支持研究成果转化和指导规划实施。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检查规划落实情况,根据形势变化,结合广州实际,按规定程序依法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适时调整,形成中期评估报告,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强化宣传引导。

  发挥好“互联网+”作用,充分利用报纸、网站、微信号等媒介平台进行广泛宣传,用好海报、横幅、宣传栏等传统手段和新花城、花城+等市级新媒体平台。制定出台来穗人员宣传教育工作方案,依托微信公众号及官方网站平台,策划推出不同主题的线上关爱来穗人员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融合学堂的主阵地作用,强化来穗人员融合服务、出租屋管理等方面政策法规、工作成效、特色亮点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正确引导来穗人员心理预期,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做好舆情监控工作,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化解网络舆论危机。

  (四)强化风险防范。

  建立完善来穗人员预测预报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来穗人员影响评估制度,建立来穗人员风险防范综合管理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来穗人员聚居区域社会治安、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全面推进具有广州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防御基础设施和各级应急避护场所建设,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坚决守住公共安全底线,保障来穗人员安居乐业。

  (五)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工作力量,强化专业业务技能和综合能力培训,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出租屋管理员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探索有效激励机制,调动管理员自身积极性,实施错峰上班,量化任务,压实工作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